五樟庭文旅生活馆
苏州市, China
- 建築家
- Parallect Design
- 場所
- 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东村村张家湾, 苏州市, China
- 年
- 2023
场地现状
建筑占地约1.5亩,房屋面积600平方米,是一个本土合院式建筑,目前处于废弃状态。由于年久失修,旧有砖混结构房屋的屋面、横梁、内墙已经大面积坍塌,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房屋外墙由于采用西山传统的石砌基础,只有局部破损,整体较为完整。在合院内庭有四棵高大挺拔的水杉,合院墙外有五棵生长期约500年的古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是当地人纳凉、闲聊的好去处。
设计定位
五樟庭的名字也因场地而得名。项目的意义是以记忆与场地为基础的。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并置探讨,并不只是对废墟与新生的考量,而是一种重叠与重构。当新的变旧(废弃的村塾小学),旧的消融进时光(老的服装厂外墙),更新的(五樟庭文化会客厅)又再会出现后,此时的新旧又是怎样的一种姿态,这便是这个项目的挑战。设计基于苏州的江南水乡村落文化与古典园林文化特点,尊重历史、融入当地、传承文化、创造价值,打造西山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乡村会客厅。
设计策略
记忆是乡村项目里的文化话题。乡村项目里总讨论文化传承,修复传统建筑保留其外壳或许是保留了物质遗产,但非物质的记忆或许更加需要被延续。乡村未来或许会进入预制化建造、节能环保、社区集中规划等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但同质化、产品化是需要警惕的。因地制宜,制造差异化生活方式的场所,或许是这个项目能够实现的一个探索策略。
老墙、古樟、圣堂寺旧址、服装厂、村属小学等要素叠加起来是一代代西山人的文化记忆。旧有建筑虽主体结构坍塌但是围墙基本完整,且在百年古樟的掩映下极具地域特色。与现状互动,在任何建筑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场地自有气场,在丰富的现状条件下做建筑是令人欣喜的,周边的道路、古树、老墙、太湖、山等都被考虑在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属于这个地域适合的建筑。基于老房子的现状与场地的文化记忆,设计采取保留老墙、内部新建的设计策略。从老墙里生长出具有苏州传统民居特色的新建筑。
设计说明
将新的建筑内退为老墙加固提供条件;北侧靠近古樟的部分完全退让满足古树保护要求并留出庭院空间让来客可以感受古樟之美;南侧靠近太湖部分设两层层高以观太湖美景;为守住庭院中四棵挺拔的水杉保留了旧有建筑的合院,根据建筑使用需求植入一字型体量并采用折形屋面建立整个建筑的形式契合江南水乡特色,整个建筑以谦恭的姿态融入老墙、古樟与村落。
为了减少开挖深度影响古树根系,建筑采用筏板基础并高于原有地面三个阶梯高度,一定程度实现了防潮功能。建筑与老墙脱开最少处六十公分的距离,一方面保证新建建筑筏板基础与原有老墙加固的基础互相脱开,同时保证施工作业的空间,另外也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与致敬;一层内部有窗户,建立起与原有风化残破的砖墙的联系。建筑采用反梁结构,保证二层空间室内在混凝土脱模后呈现完整的素模折面效果。
我们基于古树保护要求,保留院内的水杉及在硬化基础上设置休息区,供人们休息和活动。新建的建筑皆采用白色艺术外墙漆和深灰色铝镁锰屋面,以当代的方式回应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
在室内空间上,一体浇筑的混凝土反梁让二层空间获得更大的挑空并且不再需要额外的装饰,一层空间则保留裸露的混凝土结构营造乡野空间的朴素感。基于这样“诚实的”建构裸露效果,空间内的空调则放置在飘窗下方进行侧出风的设计,同时照明则是叠加了一个老木梁的装饰构件弱化”灯具”的装饰性。
古树往往具有独特的场域感,当这个具有历史记忆属性的建筑和五棵古树并置时,创造了不同场域的交叠,因而产生了更多趣味性的空间,这种由并置而产生的交集传达了不同历史记忆的关系,也是一种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而选择以退让的处理方式(退在老墙内,退到树荫外),一方面是对历史和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同时也意在弱化新建建筑的形式感,使其外部简单化而增强内部空间的多样性,以趋于景观化的姿态融在历史和环境中。
関連したプロジェクト
Magazine
-
Other Ways of Making Books
2 day ago
-
It Was Fifty Years Ago Today...
5 day ago